周恩来总理本籍浙江绍兴,成年后到日本和欧洲留学,回国后先后在广州、上海、武汉、重庆、南京及延安等地领导革命作业,直到1949年后进入北京。在周恩来作业生活过的这一些当地,现在大都还保留着他的故居,在这些斑斓的老房子里,咱们仍能够感觉到他的气味。
绍兴读书人向来有做师爷的风俗,周家先人也是如此。1863年秋,周恩来祖父周起魁跟随兄长到江苏淮安,后来当了淮安府的刑名师爷。在周家绍兴祖居“百岁堂”的三门上,有一副对联:“莲溪绵世泽,沂国振家声。”对联中的“莲溪”指的是周氏鼻祖宋代大学者周敦颐。“沂国”则是指绍兴宝佑桥周氏祖周茂,元代进士、左丞相,曾封沂国公。当了几年师爷后,积累了一些银子的周起魁回绍兴娶亲,新娘姓鲁,乳名大姑,她的父亲也在衙门里做幕僚。后来鲁大姑连续生了几个儿子,次子周贻能(后更名周劭纲)便是周恩来的父亲。1878年,周起魁在淮安城内驸马巷买下一幢房子,这便是周恩来的出世地,他在这儿生活了十几年。
周起魁到淮安不久便与兄长在城里买了一所宅院,为子孙留下了一个遮风避雨之所。坐落驸马巷的周宅是一所典型的近代官僚宅院,青砖瓦木结构,分为东西两院,共有30多间房子,宅院里有水井和菜园,周恩来的祖父、爸爸妈妈和嗣母都住在这儿。
1897年,周起魁次子周贻能与南昌万青选之女万十二姑成亲,万青选在苏北一带为官多年,曾任淮安府和徐州府同知,政声不错。1898年3月5日清晨,万十二姑在驸马巷周家院产下一个眉目如画的男婴,这便是日后影响了我国和国际的巨人周恩来。
周恩来出世时,祖父周起魁现已去世,家道日渐衰落;而父亲为人厚道胆怯,收入也不高,幸亏母亲勤俭持家才牵强度日。万十二姑美丽仁慈,在家读过几年私塾,性情开朗,精明决断,嫁给周贻能后,周家巨细作业不能脱离她,周恩来从母亲自上学到许多就事的办法,对他后来产生了重要影响。由于过度劳累,万十二姑积劳成疾,30多岁便去世了,这时周恩来才10岁左右。多年后周恩来承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谈起母亲和当年往事:“我的母亲长得很美丽,为人仁慈……我出世后,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,照传统习气,把我过继给叔父,由守寡的叔母抚育。叔母即嗣母陈氏,是受过教育的女子,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,如《天雨花》《再生缘》等。嗣母整天守在房中不出门,我的好静的性情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。但我的生母是个爽快的人,因而我的性情也有她的这一部分。”
1910年春,周恩来经大运河北上,随大伯去东北肄业,再没有回过淮安驸马巷那所老宅子。
抗战迸发后,中心南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就事处正式到山城作业。周恩来在重庆住在曾家岩50号,这儿原为重庆当地人士赵少龙和赵佩珊配偶的私产,他们为逃避日军轰炸迁往乡间,房子被立法委员陈长蘅租住。1939年2月,以周恩来名义从陈长蘅手里租借部分房子,作为周恩来和南边局在城里的作业地址,对外则用周第宅的名义。
曾家岩50号前楼直接临街,楼后是一个细长的天井,后楼三层,是周第宅的主体修建,其时一些作业室和会客室都设在此处。穿出后楼是周第宅后院,宅院不大,却是南边局的中心方位,由于前院天井是国共两边人员一起收支的当地,只要这个后院为独享,十分幽静、荫蔽。后院还有一排平房,是南边局作业人员的作业室和宿舍,宅院左边是周恩来与卧房兼作业室,右角是食堂和餐厅。
南边局文委其时也在周第宅作业,皖南事变后,掀起了高潮。周恩来与南边局搭档一道,挑选话剧作为宣扬舆论工具,建议组织了雾季公演。此间,重庆文化界先后创造排演了《天国春秋》《棠棣之花》《屈原》等100多部话剧,这一段时期在我国现代话剧史上十分有名。
由于曾家岩周第宅离首脑机关太近,周围环境又很杂乱,所以周恩来一般不住在那里,只要在城里作业很晚时才在曾家岩歇息。其时南边局在重庆的作业场所首要有红岩村、曾家岩和新华日报社,红岩村是八路军驻重庆就事处,坐落重庆市郊一片山地,本来是个果园,后来盖了一座三层简易小楼,作为南边局和就事处的作业场所。
抗战迸发后,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因年老体弱,被安顿在红岩村寓居,我们都称号他周老太爷,则叫他老爷子。1942年7月初,周恩来因病住进了歌乐山医院,此间周贻能遽然中风去世。其时周恩来刚刚做了手术,各位理解他对父亲爱情很深,怕他精力受刺激,所以便封闭了这个音讯。
后来周恩来察觉出反常,经问询才知道父亲已去世三日,他对怒不可遏:“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为何需求瞒着我,你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我?”周恩来随即致电:“主席,归后始知我父已病故三日,沉痛之极,死不瞑目。当于次日安葬。”很快来电:“尊翁去世,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,尚望节哀。沉痾新愈,望多歇息,并留意今后在作业中节劳为盼。”周恩来拖着病体为父亲守灵,随后将其安葬在红岩村邻近的一处墓地。
抗战成功后,国民政府从重庆回到南京,代表团也随之东迁,周恩来作为首要代表担任与进行商洽。在国共两党商洽期间,周恩来常常奔走于南京和上海之间,他在上海马斯南路107号(今马斯南路73号)有一处住所,这儿一起也是代表团驻上海的就事处。住所大门铜牌上镌有“周第宅”三个大字,下面还有一行英文,译成汉语便是“周恩来将军官邸”。
周第宅是一幢独立花园洋房,共有三层,对面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第宅。这一带本来是法租界的高档住所区,从来没有商铺和小商小贩,但周恩来搬到这儿后,马路上遽然呈现了一些人力车夫和修鞋摊,还有一些晃来晃去的小商贩。本来这些人都是情报机构派来的奸细人员,他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监督周第宅的一举一动。
周恩来在上海还有一个重要任务,那便是在国统区展开统战、宣扬、外事和文化作业。周恩来在周第宅接待过许多爱国民主人士,其时他们自称第三方面人士。周第宅的常客有宋庆龄、张澜、沈钧儒、史良、黄炎培、许广平、章伯钧、罗隆基和章乃器等人,这些知名人士在1949年后大都留下来参加了新我国的建造。
1946年11月,因国共和谈决裂,周恩来及代表团撤返延安,脱离了上海滩这座美丽的“周第宅”。